“那時真的很野,奔跑和創造的吸引完全蓋過了對風險的擔心。”
從小,她對商業規則耳濡目染,父母都是生意人,常常帶著她去應酬,餐桌上有人夸她一句可愛,她就甜甜來一句“干爹”,成就了不少生意。但和父親一樣,骨子里,她是浪漫的。父親曾在川劇團工作,熱衷文藝,會給她講《三國演義》中曹操的謀略,也會告訴她“人應該有詩人的氣魄,詩人的情懷”,因為“詩人是這個社會的痛感神經”。那時父親已經病重,一直備受寵愛的楊媛草知道,是時候自己必須承起家庭的重擔。她對自己嚴苛起來,偶爾多睡一會兒,便會在日記中寫長長的話責難自己。
高三那年,父親去世,楊媛草和幾個朋友賣掉了絕大部分父親廠里堆積的產品,苦學英語,拿到英國卡迪夫大學的錄取通知書。專業是新聞,因為父親病重時關于詩人的那些話讓她對未來有了更為壯闊的想象:如果這個世界不再允許詩人生存,它總該讓一個記者站上守望的位置吧?她想象中的自己是戰地記者,穿厚重的防彈衣,拿掉頭盔,長發飛揚。
但真的學起新聞,她發現自己并不具備新聞人的特質,畢業之后,她有一個到BBC競聘主播的機會,但新聞常識上她的分數很低,“也許我的好奇心并不那么足,相對NEWS,我更Business一些。”碩士階段,她讀了市場和廣告學,外加選修的社會學,徹底成為一個雜家,但彎彎繞繞總在傳媒領域。
碩士畢業之后,她找到一份公務員工作,年薪五萬鎊,考量平臺與收入,皆算得有差,但她不滿足,“機構中的官僚制度、固有的程序、洗腦之后日復一日的工作狀態……我都不能忍受。我經常會尖銳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,但多次碰壁。一年之后我覺得這份工作對我來說不再有挑戰。”而一次回國,她發現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難看了,她想要做電視,繼續媒體的夢想。
她辭職了,成立了野草制作公司。但畢竟是在異國他鄉,怎么有那樣空手創業的勇氣?“那時真的很野,奔跑和創造的吸引完全蓋過了對風險的擔心。”她的計劃是提供內容,做的第一個專題片叫《挑戰異文化》,在上海電視節上與18家地面電視臺簽約。楊媛草的視野,從來是大的,她也有女人的小情小緒,但她從不會當眾抒發更不會以此作為作品冠名。
—— 你身上那種“大”的格局,從什么時候開始的?
——幼兒園。我記得有一天,和一個小朋友在幼兒園的花園里走,我跟她說,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,以后要有成就,每年都要回來報道我們的老師。這句話被我記得特別清晰,因為說到這里,我被對面班里扔的一塊石頭砸中了眼睛。
她喜歡這樣開玩笑,亦真亦假的,化解一些大而沉重的東西。最近一次她在倫敦搬家,清理時找到了幾本初中時的日記本,里面還夾著那時的小男友寫給自己的情書,“都情定終生了,現在卻連他長什么樣子都忘記了。”又是一陣笑。她很
早就離開家,一直把少女時期的物件都帶在身邊, 跟著她一起搬家流離,卻沒想到在那個下午又乍然相遇。最讓她失笑的還不是情書,而是香港回歸那天她寫的日記,主題是給鄧爺爺的一封信,“我說,鄧爺爺,香港終于回來了,我們的民族一定會強大起來的。國慶節那天我又寫了一篇類似的,說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了。”后來她跟朋友開玩笑,“怎么那個時候那么愛國?跟我現在很不搭是不是?”
其實,是“搭”的,25 歲時,她的理想是“讓中國傳媒走向世界”,看似重大而輕狂,卻跟她小時候的想法一脈相承。